近日,号称“高层内幕作家”的师东兵被押上法庭受审,起诉的罪名不是因为他撰写的胡编乱造的反映“中共高层政治斗争和军事风云”的“纪实文学”和“政要访谈录” ,而是因为涉嫌诈骗钱财。(见《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38期出版日期2010年09月20日)
更近之日,一篇“既不是事实,却造谣惑众”的文章在网上流传,胡耀邦之子胡德平投书---“对一篇网上奇文的回应”反驳之。(见《新世纪》周刊2010年第39期出版日期2010年09月27日)
对于千里万里之外的京城红墙内的许多成为历史的轶闻趣事,吾等栖于“百越文身地”之平民百姓自然是孤陋寡闻难以揣测的。然而,有时候也会就某些看得见的现象生发出此许疑惑,百思不得其解。
例如,建国后,毛泽东曾经数次回韶山、井岗山,可他又为何不回延安?
古人云,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当中国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又经过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等巩固政权的大手笔运作的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他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领袖也是人,他当然有一番抚今追昔,百感交集的别样心情,于是他挥笔写下:七律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1965年,在他亲自领导和指挥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前夕,毛泽东回到了井岗山,故地重游,无限感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自然也是一番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真情流露,有诗《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为证: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然而,自从1947年毛泽东与中央机关一起撤离延安后直到其1976年去世,毛泽东再也没回过延安。
从中国共产党1927年领导南昌起义到夺取全国政权的22年武装斗争期间,毛泽东和他的红色政权在延安就整整生活了13年。那是一段中国革命史诗上多么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英雄乐章啊!金戈铁马、雄兵百万,运筹帷幄、决战千里。
若论延安在毛泽东的革命历史生涯中、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显然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
吾辈不敢奢望体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那份意景,但是那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还是有的。
可不是嘛,都过去500年了,大清王朝的那么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宫廷旧事,至今仍被专家学者们搬上央视第十套节目《百家讲坛》里娓娓道来,其中的“清宫十大谜案”的那段说书节目大受欢迎呢!
是的,对于诸如此类“为何不回延安”——这些你我这般普通人都回答不了的问题,由于没有权威的机构或权威的人士出来释疑,也就给了师东兵这类号称擅长描述“高层内幕”的野史作家们以超乎寻常的巨大的想象空间、唾手可得的赚钱之道肆意发挥——看他们写的那么些东西,似乎确有其事、貌似自圆其说,实则胡编乱造。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