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9月9日下午6点,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二楼举行的“财新中国金融发展论坛”接近尾声,工作人员走上讲台,再次提醒听众将手中的参会问卷调查表填好交给门外签到处的工作人员。

我瞥了一眼会场大厅里仅剩寥寥可数的几个能坚持到会议最后一刻的听众,看着手中这张薄薄的对会议评价的问卷调查纸却不知如何下笔。

参加此次“财新中国金融发展论坛”纯属偶然。我女儿今年高考,被北京的大学录取,我要送她来北京报到并已经早早订好了深圳至北京的往返机票——按计划我将于9月7日至11日在北京逗留四天——无意中从财新网上获悉了此次会议的消息——正好与我在北京时间相吻合,是故萌发了参会(或者说“蹭会”更合适)的念头。尽管会议通知里注明了“参会属定向邀请——By invitation only”,但我还是拨通了一位财新记者的电话,她爽快地答应:参会没问题。

那天上午9点,我紧赶慢赶地从北京西郊来到金融街的威斯汀酒店二楼会场,嘿,人声鼎沸,好热闹哦!可谓群贤毕至,少长云集,约300个座位的会议大厅已经被填满了,摄影记者的器材——“长枪短炮“也一溜儿摆开,那些发表演讲的大腕级人物纷至登场:先来来一番慷慨激昂,旋即话中有话妙语连珠,又间或紧锁眉头语惊四座、、、、、、、自然是赢得满堂喝彩掌声阵阵。气氛很好嘛!

然而午餐后,下午会议继续进行时,听众已经不到三分之一了;再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人起身离席,听众在不断地流失,及至进入闭幕主旨阶段时,数数看,台下还有十分之一的听众吗?玄!

以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一场成功的会议,一场重要的会议,一场吸引人们参与的会议,其参会者应该是自始自终不离不弃的:不应该溜号,不应该早退,不应该有令筹办方脸面尽失的大面积的听众的流失。

要说有留住听众的对策,或许将会议的议题与登台亮相的人物次序调整一下就能做到。例如,把那些“顶级”的经济学家、把那些在位或离任的很有声望的省部级官员、把那些在善于挑起听众情绪——妙语连珠、语出惊人的公众人物的演讲安排到下午甚至最后、、、、、、或许,我们这场会议的上座率就不会是那么虎头蛇尾,那么惨不忍睹,那么无疾而终。

我们中文系出身的人都知道,一部小说、一出大戏都是按“序幕(引子)”、“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五个阶段演绎的,好东西总是留到最后展现、谜底总是在最后一刻揭开,这样才能吸引人有滋有味地看下去。例如,每年央视春晚的导演总是将本山大叔的小品放到午夜钟声敲响前的一刻钟亮相,这就叫“押轴”、或者叫什么相声里的“抖包袱”。

可话又说回来,这“论坛”、“研讨会”又不是演戏?作为受邀演讲嘉宾——我一个堂堂的部级待遇或司局级的政府官员、又或者是500强企业里的总裁、总监、总经理,还有一干大名鼎鼎、如雷灌耳的“著名经济学的专家,教授”、、、、、、凭什么在发言排序时把我们放到最后?这叫我的老脸面往哪搁?论资排辈、尊老敬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呀!

(如何做到顾及演讲嘉宾的面子而又能吸引观众坚持到会议的最后一刻)这实在是受邀演讲嘉宾与会议策划者都难以面对的一个两难选择。

话题:



0

推荐

王幸平

王幸平

151篇文章 93天前更新

曾在金融院校任教,在深圳特区央行、中资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工作,爱好旅游,关注金融问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