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有消息称,高盛开始了对工商银行(601398.SH,01398.HK)的第六次出售。与此前几次减持不同的是,高盛这一次是清仓,套现约11亿美元。至此,高盛在对工行短短7年的投资中累计获利65.1亿美元。

几年前,诸如高盛等一批外资金融机构打着 “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旗号,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争相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目前,已上市流通的中资金融机构由于股份溢价发行或股价被炒高,成就了海外“战略投资者”们退出的最佳时机。

此前的3月28日,内地A股大跌2.82%,其中银行股下挫5.65%,一日蒸发2688亿元市值,为近年来最大跌幅。而在香港地区,中资银行股成为主要做空对象。据港交所披露,农业银行(601288.SH,01288.HK)4月17日遭美资大型基金TheCapital G roup场内减持1亿股,套现3.42亿港元,摩根大通和花旗也分别减持了4236万股及9259万股农行H股。

有一些“战略投资者”急不可耐地在中资金融机构上市前转让股份,同样获利丰厚。例如,汇丰与平安的“战略合作”始于2002年,5年间汇丰的回报已达到31.87亿美元,8年间股权账面价值翻11番,远远超过当年的投资额;又如IFC于1999年入股上海银行,但IFC在2011年退出上海银行(未上市)时,股权的盈利亦高达33亿元。

近期亦有汇丰拟出售未上市的上海银行股权的传闻。因为2013年3月选举产生的上海银行第四届董事会成员中已无汇丰的代表。

当初对中国经济信心满满的“战略投资者”,如今选择退出的理由很多,例如母行财务不佳、投资亏损或经营违规被监管机构重罚等,但是,跨国金融集团都是以全球投资布局为特征的,即便是进行战略调整的投资收缩,为何不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地区退出,而偏偏选中我们这金砖四国中的领头者。

重要原因都不愿启齿,即对中国经济硬着陆以及对中国实施利率自由化而导致银行业暴利终结的担忧。

2013年以来,看空中国经济及中国银行业的言论在发酵。

3月中旬,摩根大通、野村证券、瑞银等外资投行都相继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其客户发布了做空中资金融机构的报告并被传媒披露。

全球最大空头基金公司尼克斯联合基金总裁吉姆·查诺斯(Jim Chanos) 在4月5日香港的国际会议上声称中国金融危机势必发生,只是或早或晚的区别。并表示中国的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多米诺骨牌似乎已经开始倒塌。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于中国经济的忧虑。4月22日,标准普尔在《我们是否知道中国将何时为其经济刺激政策承担成本?》的报告中强调:中国经济步入下行通道;中国不得不为过去的经济刺激政策付出代价。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长已经恢复到比较正常的水平,美国企业的现金储备也创下了历史新高。随着美国财政政策从扩张性财政向中性财政转变,全球的资本套利模式开始非常有利于美元指数的上升,美联储退出QE3只是时间问题。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仍然以美元定价为主,而黄金价格、大宗商品价格2013年来持续走低就释放出一个历史已经反复印证的信号:黄金价格与美元汇率成了跷跷板关系,弱美元则强黄金(或石油),反之亦然。

2003年12月8日,《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发布,此后一年间,有大批境外的金融机构陆续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投资入股了50多家中国境内的商业银行及保险、证券公司,目前看来是稳赚不赔的单赢生意。

中国股市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已持续低迷5年,而全球股市却稳步向上,如今欧美经济复苏在望,此刻让外资金融机构能在中国轻易获取巨额利润离去,将严重影响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

外资金融机构从“战略投资”转向“战术投机”的成功操作,也将会加剧中国股市的剧烈动荡。 

话题:



0

推荐

王幸平

王幸平

151篇文章 93天前更新

曾在金融院校任教,在深圳特区央行、中资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工作,爱好旅游,关注金融问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