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0月20日至11月5日,为稳定港元汇价,金管局十次出手向市场注资322.26亿港元(即买入约43亿美元)。

香港自1983年开始采用联系汇率制度,三家发钞银行每发行7.8港元均需向香港金管局交出1美元作为支持,同时金管局承诺在7.75港元兑1美元的水平向持牌银行买入美元(强方兑换保证),以及在7.85港元兑1美元的水平向持牌银行出售美元(弱方兑换保证)。自10中旬以来,港元汇率大多数逼近在7.75水平,这意味着一旦外汇市场内没有其他的参与者,香港金管局就必须履行强方兑换保证,以7.75的水平买入美元卖出港元。

据观察,临近年终岁末,香港资金市场的港元需求仍然偏强,预计资金净流入情况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决定金管局交易规模的,则是对手抛盘的多寡。

热钱涌入对香港资产价格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具体表现为股价、房价双双走高。统计数据显示,自9月7日大涨超过3%以来,恒生指数周线收出罕见的9连阳,累计涨幅超过10%,并创出15个月新高。

一、各方对袭港热钱的反应

面对突如其来的热钱,各类机构及相关的学者与官员均发表看法:

汇丰集团研究报告称,美联储实行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措施,令大量资金持续流入香港,估计目前已经有总量超过1000亿港元的热钱流入香港。

花旗每周资本流向跟踪报告显示,自QE3推出之后,全球资本市场资本开始从发达国家大举流向新兴市场,中国(以香港地区为代表)开始吸引大量外来资本,而持续资本流出地则以北美为主,北美占到全球资本流出总量的90%以上,而自9月下旬至10月,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则吸引了其中80%以上的资金。

摩根斯丹利报告显示,目前约有1.5万亿美元的热钱计划通过资本市场进入亚洲。

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和广北表示,自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QE3)后,由于中国香港地区和亚洲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热钱会继续流入中国香港地区。

《明报》、《东方日报》和《信报》等香港媒体分别发表多篇文章认为,热钱来港的意图是流入香港的股市和楼市,但其最终目的是押注人民币升值,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内地。

广东省社科院《境外资金在中国大陆异常流动研究》课题组在跟踪研究和对100多个地下钱庄的监控结果得出结论,从9月下旬开始,境外热钱加大了流入内地的趋势,并预计10月份国际热钱流入香港和内地的总量超过9月,热钱加速流入的势头至少延续到今年年底。

几乎所有的国内研究机构及相关金融专家均表示,热钱本轮涌港是冲着人民币升值和中国内地经济企稳而来。

显然,作为该次平抑市场的参与者,香港金管局的态度却很关键,11月10日,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在金管局网站发表一篇以《“热钱”流入香港和联系汇率的运作》为题的文章,对流入香港的资金构成做了一些分析,认为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   海外投资者增加香港的资产配置。主要原因是美国联储局公布QE3后,资金因此再度流入亚洲的新兴市场。

(二)   香港企业发行外币债券换回港元使用。

但是,其所下的结论却含糊不清且语焉不详,既认可“资金因此再度流入”,又否认“游资流入”的提法。

相应的是10月下旬以来上海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即期市场上的连续涨停。

 

二、中国因素不可低估。

 

综合各方面公开的信息看,这实在是一场让阴谋论者展开充分想象空间的世纪货币大战。

且看大洋彼岸,美联储的伯克南已签发了“开战宣言”的QE3。

眼前,香港金管局捍卫联汇制的狙击战一浪高过一浪,已是15次出手平抑汇价。

大后方的上海,截至11月29日,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价再次触及1%交易区间上限,这已经是在最近26个交易日中创下的第22个“涨停”。显示潜入境内“第五纵队”的热钱策应频频得手。

国内多位重量级经济专家在不同场合公开向传媒表示,这一切,标志着中美货币战争开始。

既言战,笔者借《孙子兵法》的《计篇》以叙诉之。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笔者认为,这次搅动香港金融市场的热钱,源自中国大陆人民币在过去两年来的快速升值以及人民币利率较之以往回落后的一种去杠杆化的矫正。

论及热钱袭港,得厘清中国大陆与香港在资金流动方面的诱因。

自2005年汇改启动人民币升值以及“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主要央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在这样利差、汇差的吸引下的大环境下,有大量香港的短线资金进入中国大陆。反之,人民币停止升值及我国央行的连续两次降息后导致的本外币利差、汇差的消失,则必然导致相应的套利资金回流香港。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A、香港居民在内地的人民币存款回流香港

近年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为香港人民币的(回流)进入内地套利提供了便利条件。

人民币回流内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债务的形式回流,即境内企业向香港的机构借入人民币,形成对外负债。例如我国许多机构到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香港三类机构投资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RQFII人民币FDI及香港居民在内地银行的存款以及热盼中香港对内地的跨境贷款等;另一种形式则是债权的回流,指香港的人民币持有者通过出口贸易付款,或者在外汇市场上抛售人民币,最终由中银香港接盘,以对货币占有的权力的让渡形式,让流到境外的人民币重新回到其货币发行国。

而香港居民的人民币以债务的形式回流方面,主要是指2010-2011年间广东地区的中、外资银行联手其在香港的关联机构推出的一系列境外个人开立境内人民币账户、无需亲自到内地办理,以及免手续费、汇费等系列的优惠活动,吸收了大量的境外人民币存款伺机进入内地。

该类业务的合法依据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内地银行与香港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银发[2005]第359号)——“持香港居民身份证件的个人经由清算行汇入内地银行,且以汇款人为收款人的汇款,每一汇款人每天汇入的最高限额由50000元人民币提高至80000元人民币。”虽然规定每人每天汇入8万,但同一人可在多家不同银行同时操作;或一笔资金拆分给亲友多人名下在同一银行操作,积少成多,限额轻易突破。

且2011年仅深圳地区的外资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快速扩张,则较好地解释了对于缺乏营业网点与吸储手段的外资银行何以存款爆增的原因。截至2011年末,深圳外资银行资产总额2478.6亿元,同比增长40.1%;负债总额2237.56亿元,同比增长41.53%;各项存款余额1719.33亿元,同比增长42.51%;估计其中有800亿是香港居民的人民币存款。

若加上深圳中资银行吸收的境外居民人民币存款数额,总额逾1500亿。

但这部分境内人民币的债权在港人手中,只有在套利后重新倒回到香港才能兑现收益。

自去年第4季度人民币汇率进入平缓式波动(贬值)及今年以来中国央行的两次减息,令人民币对外币的利差汇差优势正逐渐消失,香港进入大陆银行储蓄账户里的人民币的套利条件已不存在,于是这类存款便陆续流回香港,尤其是今年下半年进入高潮。尤其要说明的是,香港居民的人民币进入大陆银行时限每人每天80000元,但返回香港时可将总额一次性汇出,一笔勾销。

这批人民币回流香港后并未继续留在境外银行的私人账户里,而是直接向各商业机构兑成港币。因为,10月31日,香港金管局公布9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为5,457.01亿元,较上月减少65.55亿或1.2%,为连续第二个月减少;

问题是为应对市民以人民币兑换港币,香港各银行在港币之头寸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向香港金管局索取,而香港金管局是不收人民币的,联系汇率制下,香港金管局被动的抛出港币则必须有相应的美元入账。于是,银行为增持港元头寸必须在市场上主动地卖出美元。因此,过度关注美元的抛售却遮蔽了人民币与港币之间的兑换需求,甚至引申出“捍卫联汇制”这般严肃而宏大的话题。

B、“同业代付”与“内保外贷”的债务清偿

前两年内地中资银行兴起所谓金融创新的“同业代付业务”,是一种推迟了向境外客户支付货款的隐性负债。

同业代付业务,是指银行根据客户申请,通过境内、外同业机构或本行海外分支机构为该客户的国内贸易或国际贸易结算提供的短期融资便利和支付服务,分为境内同业代付和海外代付。

为逃避信贷监管规模,近年内地中资银行竞相开展同业代付业务。例如,据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和深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在2011年年报中披露了同业代付业务余额。截至2011年末,这四家银行同业代付总额为3410亿元,比2010年增长3069亿元。

囿于同业代付作为绕过信贷规模的表外业务、难以区分其是其境内同业代付或海外代付,因此很难推算出境内与境外同业代付所占的比例,即便是以10%来估算中资银行的境外同业代付规模,也达千亿元人民币 

2012年8月中国银监会已正式下发《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银行开展同业代付业务必须遵循“三真实”原则,并要求各商业银行应于2012年12月31日前按照规定整改到位,即“同业代付”业务从表外纳入表内。

现在年关清理大限将临,各银行为避免庞大的账外经营业务曝光,纷纷对外偿付境外银行(以美元居多)的欠款,是故大量美元南下涌入香港。

C、内保外贷的偿付也是一样的,都是到期对外偿付银行的境外债务——向香港各银行付款。

    D、均衡汇率下的提前还款

由于美元升值预期渐强,境内各类机构在套利动机上借入的不论是显性外债或隐性外债,到期后都不再展期或提前偿还流出境外,尤其是短期外债的波动较大。

所谓是显性外债是指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借入的、纳入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监测,定期公布统计数据的外债。

这类外债在2010年、2011年曾大量增加。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6949.97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为5009.01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70.25%;短期外债在外债总量中的占比,已经严重逾越国际公认的25%的警戒线。

所谓隐性外债是不经外汇局批准,或以企业内部资金调拨为主的外债。国家外汇管理局几年前就发布了汇发[2004]104号文《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这类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借入的内部外债,毋须批准,无法统计。

换个角度看问题。香港金管局自己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10年底,香港对中国内地的贷款达约1.62万亿港元,2011年6月底,这一金额达到2.03万亿港元,短短半年间,对中国内地的贷款额增幅达25%以上。

以上所述的“香港居民在内地的人民币存款回流”、 “境外同业代付 ”、“内保外贷” “外债及隐性外债偿付”等因素叠加,造成了年末大量资金涌入香港的局面。支撑这一论点的还有中国央行11月16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216.25亿元(合34.36亿美元),新增规模较9月陡然下降了1000多亿元;但10月份我国贸易顺差为270.5亿美元,却增产不增收,那没有入库的230亿美元外泄到哪去了,显然与偷袭香港市场的不明“热钱”高度关联。

 


三、 经济基本面难以支撑人民币升值

概而述之,游资退出中国大陆主因,乃近来的宏观数据显示欧美热钱流入中国的动能不足,加上中国大陆在去年第4季度以来的人民币贬值预期直接导致金融市场上的去杠杆化在缓慢地发酵。具体表现为:

1、今年以来,境内市场上外币资金相当充裕,甚至出现了在价格上“LIBOR-10”也没有对手承接的局面,各大中资银行手中外币过多,无法放贷,故数次调低了外币存款的利率。

2、过去是升值压力与央行对冲流动性相伴随,现在情况反过来了:这段时间人民币波动的同时,央行却在实施大量逆回购注水。从7月16日至10月31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净投放8680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是在9月中以后投放的。

3、上海市场的境内人民币外汇市场较封闭,主要参与方是十几家中资行和几家外资行,人民币汇率的市场走向代表性不大

4、11月4日,第112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闭幕。数据显示,本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比上届同期减少10.26%,出口成交326.8亿美元,同比下降9.3%。

5、从香港市场的无本金交割远期(NDF)的报价来看,短期人民币的强势表现也很难延续。截至10月末,一个月到三个月期NDF报价基本维持在6.30附近区间,而一年期NDF则报于6.35附近,显示人民币贬值预期并未消除。


四、 金融市场情况的误判将导致宏观决策南辕北辙

 

美国的QE3推出后,欧洲央行也实施OMT,于是国内众多的财经专家纷纷撰稿预测QE3对中国经济有如下几大影响:

1、持续近一年的短期资本流出可能变为新一轮短期资本流入。预计在2012年第4季度,短期资本将转为流入中国。

2  、随着短期资本流动的逆转,中国外汇储备增量将由负转正,月度外汇占款规模也将重新上升。

3、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出现新一轮反弹,中国经济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中国央行进一步降息的空间将所剩无几。

4、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重拾升势。

5、中国国内资产价格的拐点可能提前到来。中国股市的走向比较乐观。

笔者以为,上述观点显然过度解读美国QE3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古人云:“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此乃三十六计之一的“瞒天过海”也,颇合“QE3热钱偷袭香港”的示假隐真之意。

首先,承诺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按揭贷款抵押债券的QE3,是一种更有直接指向性的货币政策。

其次,QE3的直接政策效果是希望保持低按揭贷款利率,从而刺激房地产需求,加快房地产市场的复苏。

最后,美国的数据供应商Core- Logic和全国地产商协会(NAR)10月的统计是美国房屋价格已连升七个月,二手住宅中位值按年上升11.3%,至18.39万美元水平(NAR 9月份数字)。这种连升多月的势头,为2006年以来所未见。

概而言之,只要中国经济健康而快速发展,即使没有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没有欧洲央行的OMT、日本央行的低利率,作为逐利的国际游资也会进入中国,过去30年我们吸引大量外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效的例子即是。

但是,目前情况完全相反。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底部信号已经非常明显,预计经济也会在未来持续复苏。反之,中国在过去几年的财政刺激政策的负面效用逐渐显现,调控力度不减、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尤其要注意的是,中国众多的智囊机构雾里看花,资金流出的实质被"QE3游资冲击香港"的示假隐真的表象所迷惑,如此误判形势将会造成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南辕北辙的严重后果。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2年12月02日 14:07

 2012年12月03日10:32 来源:财经网 

延伸阅读: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1218/c70846-19930360.html 

央行、外汇局齐发声 警示热钱风险

  央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日前在《中国金融》上发表了“欧债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指出,目前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市场均衡水平,处于合理区间。同时,在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明显收窄的背景下,应从防范国际资本流入风险转为防范国际资本流出风险。

  课题组指出,欧债危机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和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双边波动明显增强,人民币出现贬值,一改2005年以来只升不降的格局。近期走势表明,人民币汇率已经渐趋均衡,为扩大汇率弹性和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同时也应注意到,汇率的均衡水平应该是动态变化的。中国经济还处于较快增长阶段,国际收支还是顺差,人民币升值预期并没有完全消除,人民币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升值压力。

  课题组还提醒,在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明显收窄的背景下,应从防范国际资本流入风险转为防范国际资本流出风险。一是应积极应对国际资本净流入减少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二是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关注长期资本流入对经济增长短期促进作用的同时,重视引进外资的质量和对资金用途的审查;三是继续建设和完善短期资本监测与预警系统,对短期资本的可能流动趋势做出准确判断,未雨绸缪,减少短期资本异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易纲主持召开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外汇管理相关工作。

  会议要求,明年要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分析与监测,防范涉外经济金融风险,促进涉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记者 李丹丹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话题:



0

推荐

王幸平

王幸平

151篇文章 93天前更新

曾在金融院校任教,在深圳特区央行、中资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工作,爱好旅游,关注金融问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