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站在落差近130米的雄伟的阿斯旺大坝上,身后是烟波浩淼,水天一色,面积6500平方公里、号称世界第二大人工湖的纳塞尔湖,眼前则有沿闸口倾泻而下、万马奔腾般咆哮的河水,巨大的轰鸣声强烈地震撼着我们这些远方来客,众人掏出相机,摆好姿势,打出V字指型拍照留念,颇有满足感。

这里当然不能算是尼罗河的源头,然而所有往来尼罗河的游轮都是在阿斯旺——这个埃及南部的历史名城的大坝前启航或调头。而我踏上这充满神秘、企盼的非洲之旅。到尼罗河来挥霍时光与银子,又似乎缘于儿时那场印象深刻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带来的某种好奇与怀念。

此刻是家乡枫叶正红的十月深秋,然而这个临近赤道的非洲沙漠国度却是热浪迫人,天空没有半丝云彩,阳光毫无顾忌地灼烤着大地万物,我倚在游轮的空调房里透过弦窗向外眺望,那些个被长袍裹得严严实实的阿拉伯人正忙碌地往船上搬运行李、食物。那些为了赶在漫长冬季来临之前而涌到北非来享用阳光的欧洲、北美各色游客们正在导游挥舞的小旗下一批批地登上这宛如水上五星级宾馆的庞大邮轮。

幸福的航程终于开始了。我们的巨轮笛声长鸣,升火起锚,缓缓蠕动。

最惬意的时光是邮轮全速行驶在宽阔的河面上因冲撞静止的空气而产生的热风拂面,但见两岸沙石裸露的荒丘、田野、草木不断地退去,你混在游客云集的船顶部的敞蓬台上摆放好了成排的可调坐卧姿的太阳椅上闭目养神,或聊天,或玩纸牌,或小呷咖啡,或象北欧人那样贪婪地享用日光浴,某些妙龄姑娘全身脱得只剩三小点布块,趴在放平的椅子上看小说,填方格字母游戏。

休闲、度假、身心放松、体验孤独、享受宁静。五星级邮轮为你准备了一日三顿丰盛的西式自助餐,带空调的客房里彩电、冰箱、电话、抽水马桶应有尽有。而船上更是游泳池、酒吧、舞厅、小型影院一应俱全,你若不甘寂寞,就到舞厅来吧,可以在迪斯科与贴面舞的音乐里往来穿梭,若明若暗的灯光让你感受眼睛触电时的眩晕;会英语吗?说不准哪位金发碧眼的时髦女郎愿意步出舞池与你到船顶的天台上品尝咖啡,胡聊海侃,体验微风轻拂、星斗满天、身心驿动。

五天四夜的轻松写意、衣食无忧的尼罗河航程总能诱发人们胡思乱想,这常是作家们文章构思或大作收笔的最佳时光。细细观察,游轮上汇集了三支来自各国的旅行团队,仅我们这支香港出发的华人旅行团里便已是成份庞杂,五花八门,有特区政府公务员、有休年假的女警察、有大老板、有企业家、有银行白领、有公司文员、有退休老头,还有两位从澳门来参团的漂亮小姐——职业不详。

上世纪80年代很多中国人都看过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据说该部小说(电影)的英国女作家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当年常陪他那考古学家的丈夫马洛温爵士去埃及考察。其惊世之作想必就是在这样的豪华游轮上写成;同样,其构思的故事的背景和那一桩接一桩发生的扑朔迷离的谋杀案都是在这条河里这样的游轮上和这些鱼龙混杂神态各异的游客中发生的。

这位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推理大师的英国女小说家话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及销量在书籍发行史上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圣经》。她的作品在世界上销量达四亿册。

《尼罗湖上的惨案》在当时改革开放之初引入中国的确令人眼界大开、百看不厌,不仅因为那闷得发慌、闲得无聊,跑去休闲度假的小资生活方式、引人入胜环环相扣突兀离奇的情节,还有那些演技出众、风度翩翩的大牌明星的上乘表演。据考证,出演该片的演员至少有五位是奥斯卡奖获得者,而为该片进行国语配音的也是当年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豪华阵容:毕克、乔溱、丁建华…..

我千里迢迢地到非洲来畅游尼罗河,是否也在追寻明星的足迹,寻找逝去的岁月。在阿斯旺的一家餐馆里遇到四位北京来的女孩,她们是自助游,谈起该影片来如数家珍,她们甚至自豪地宣称几经周折找到了当年电影的一个摄制场地、位于市郊的“温泉大酒店”拍照留念。

电影中出现的那几座古庙宇,那个险些酿成血案的乐蜀神殿也是我们的游轮泊岸的必看项目,尽管历经3000多年岁月沧桑,但那残垣断壁,庞大的古庙框架依然令人称奇、啧啧赞叹;这些百多米高的石柱要4-5个人才能抱拢,比我们现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的石柱还要大且壮观。在依夫神殿,导游解说道当年为了修这座神殿动用了20万奴隶,但因战乱、水灾,整整耗时180年才得以完工。我们都可以这样暇想,当某个奴隶工匠的儿子呱呱落地又咿呀学语时,他就每天看到他的父亲在凿石头、他的爷爷在砌神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长大继承父业,成了优秀的工匠,娶妻生子送走了父亲又成为了爷爷,他的孙子又在工地傍玩沙土……这个巨大的庙宇还未修好。一幢神殿倾注了好几代人毕生的心血、精力,令人唏嘘不已,诸多感叹。

尼罗河畔的一尊神像的基座上刻着这样一句话:我就是一切,过去、现在、未来。当我站在沙漠上,远眺这古老而沉重的金字塔,如乱石般堆砌的残破的神殿和石像,又似乎领悟出这句话的深遂与浩缈、苍凉和悲哀。

旅途结束,回到家中,时差的疲惫未及调整,我打开电脑急不可耐的输入“尼罗河上的惨案”欲搜索相关主题,荧屏上却不断地跳出这样的信息:

1976年1月12日,《尼罗可上的惨案》的作者克里斯蒂在伦敦西部的家中去世,终年85岁(该部小说在1978年才搬上银幕)。

2003年3月28日,饰演《尼罗可上的惨案》中的比利时大侦探‘波洛’而被中国观众所熟知的英国著名演员皮特·乌斯蒂诺夫去世,享年82岁。”

2001年3月23日,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演员毕克去世,在影迷为其举行的追思会上,扩音器里播放的正是他为《尼罗河上的惨案》(的‘波洛’)的配音。

斯人已去,往事如烟。

话题:



0

推荐

王幸平

王幸平

151篇文章 93天前更新

曾在金融院校任教,在深圳特区央行、中资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工作,爱好旅游,关注金融问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