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当前局势可以发现,物价上涨和流动性泛滥交织在一起,是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环境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加剧的背景下,国际流动性正持续流入国内,加大了物价和资产价格的上涨压力。
通常情况下,央行加息(减少货币供给)能抑制本国通胀;但在全球经济周期不同步的特殊情况下,加息反而陷入了助推通胀这样的怪圈。这便是我们要展开来进一步论证的由近期央行出奇不意的加息而引生出的“加息悖论”。
我国央行10月份加息,如今几个主要的数据都出来了:
一、11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为576亿美元,环比增长一倍,当月结汇额亦创下年内高点,达到1253亿美元。
数据显示,10月银行代客结汇为1253亿美元,银行代客售汇为677亿美元;而9月则分别为1192亿美元和908亿美元。另外,10月银行代客涉外收入为1664亿美元,对外付款为1272亿美元,顺收为392亿美元;而9月银行代客顺收仅为226亿美元。
人民币的年息已升至2.5%,但存港币美元或日元几乎是无息的。是故更多的外币在追逐人民币。
二、11月26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新增外汇占款达到5190.47亿元人民币(仅次于2008年4月创下的5251.5亿元)。
央行吞进这些外币时必须吐出人民币。是故国内市场人民币投放量大增。
三、再观察香港市场的反应,也能捕捉到境外资金对人民币追逐的迹象。今年10月以前,中银香港的人民币额度只用了20亿(9月香港人民币跨境结算额反较8月下降22.5%)。但随着我国央行10月加息后的20天里,用掉60亿元。10月27日,香港人民币跨境贸易清算行中银香港突然宣布,人民币贸易结算兑换额度80亿元已用尽。
将上述经济现象梳理一遍简述如下:
通胀上升---央行加息---外汇局的结售汇顺差大增---央行的外汇占款(货币投放)大增---反而推动通胀上升。
这显然是事与愿违。
当然,上述论证的简要模型也可以加入央行对冲流动性的手段:“提高存款准备金与发行央票”,于是,我们又加入这一环:
通胀上升---央行加息---外汇局的结售汇顺差大增---央行的外汇占款(资金投放)大增-----央行加大央票发行量---但央票利率趋升---推动加息---结售汇顺差大增---外汇占款(资金投放)大增—-助推通胀上升(又回到了起点)。
依旧是南辕北辙。
概而述之:在两个或者多个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周期的国家之间,处于通货膨胀率较高且本币有升值预期的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加息手段来抽紧银根、以图抑制通胀时,处于低通胀率、低利率的国家的货币会加速流入高通胀、高利率的国家以博取利差,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资金供给并助推通胀上升;此刻该国央行若进一步加息去抑制通胀,则又会进一步吸引热钱流入助推本国通胀,这实际上是一个怪圈。在这里,由于加息与抑通胀互相矛盾,因此这是一个悖论。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整属于货币政策中的价格性工具,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属于数量型工具。然而,当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达至极限且采取加息手段来抽紧银根、抑制通胀的货币政策又陷入“加息悖论”的困境时,对付通胀的最后手段就是启用那只“看得见的手”---行政干预。例如对央行各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核指标;例如国务院11月20日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
若我的上述分析正确,则央行近期不可能再加息了。但目前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断言我国已步入加息周期,且年内还要再加息一、两次。
而我本人亦希望在目前美元、日元如此低息的情况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我国央行再来一次加息。观察其效果如何?或可佐证敝人提出的“加息悖论”(Wang”s Dilemma)是否成立。
王幸平 2010年12月5日
0
推荐